佛牌的歷史非常悠久,比一般人想像的還要古老,它承載著泰國人民對佛教的深厚信仰。
佛牌的誕生與早期用途
泰國的佛教造像大約出現在公元1世紀後期,在泰國半島地區開始出現。而目前發現最早的佛牌,則有超過一千四百年的歷史,它們是從泰北南奔地區的佛塔底下被發現的,例如帕洛佛、帕奔和帕空這三種佛牌,經過鑑定後被認為是泰國現存最古老的佛牌聖物 。其中,『帕空』佛牌尤其具有意義,它代表著「無敵」和「崇高無上」,不僅是神聖的聖物,更是承載歷史的文物 。
關於佛牌的起源有眾多說法,雖然歷史久遠,但其故事依舊懸疑又迷人 。其中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,在古代泰國戰爭頻繁的時期,僧侶們為了保存佛法,使得佛教文化可以傳承下去,同時也是為了讓僧侶與信眾方便禮佛,因此特意在廟內的泥土中加上一些經粉、花粉、香灰等材料,然後將佛的模樣雕刻在泥土上,從而製作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泰國佛牌的雛形 。這些佛牌製作完成後,會經過僧侶的誦經加持,然後被埋在佛塔中,使得其可以流傳下去 。
另一種說法則提到,一位篤信佛教的泰國高官,在國家遭遇旱災時,夢見佛像指示他用寺廟的泥土製作成小型佛牌佩戴,以保佑災區平安。他照做後,災情果然好轉,後來高官將佛牌贈與國王,佛牌便以這種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並流傳開來。
值得注意的是,由於泰國是以佛教立國的國家,人民從小就對神佛耳濡目染並深植心中,所以在早期泰國佛牌並不是佩戴在身上的。早期製作出來的佛牌幾乎都被視為珍寶,供奉在廟內或是埋在佛寺塔下作為鎮廟之寶 。泰國歷史學家認為,這種作為「功德」被埋藏在佛塔或寺廟地下的做法,可以追溯到大約10世紀的素可泰時期 。佛牌是泰國佛教獨有的一種信仰膜拜聖物,它是一種模製小型佛像,從古印度石板塔腹內置放聖物裝藏的風俗演變而來 。
佛牌的普及與轉變
佛牌開始被廣泛佩戴,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。當時,僧人們擔心佛牌放在廟內會受到戰火的波及,同時也希望泰國的軍人們能得到佛祖的庇佑,凱旋而歸。因此,出征的軍人開始佩戴佛牌 。經過高僧們的祈福、加持,佩戴佛牌被認為能增加勇氣、信念,提高作戰能力,並且通過對佛的信仰,能使軍人們蒙獲神佛護體而刀槍不入,避免在戰鬥中遭受傷亡。在這段期間,佛牌發生了無數靈驗事蹟,使得人們感受到佛牌所帶來的奧妙之處,佛牌聖物便因此在民間流傳開來,大家才漸漸有了把佛牌佩戴在身上的習慣 。
代表佛牌並非單純的迷信,而是將佛教教義(如因果、善行)與人們對平安、好運的需求結合起來。它提供了一種精神寄託,同時也鼓勵了道德行為,形成了一種「信仰即生活」的文化現象,這使得佛牌在泰國文化中具有更深層次的倫理和精神價值。
佛牌的種類與法相
泰國佛牌的種類非常多樣,最常聽到看到的佛牌包括了有幫助事業的崇迪佛、助權威的女王佛、身體健康的藥師佛、防小人必打佛、招桃花坤平、招財澤度金、成願四面神、鎮宅鬼王、避險財龜、招財鷹神、智慧象神、防小人拉胡、招財女神等,以及各式各樣堪比藝術品的古老供奉尊和佛牌。
泰國的佛牌法相分為五個等級,分別是佛、佛門弟子、天神、仙人、仙獸。根據不同的法相,佛牌會有不同的種類和級別。泰國人民深信不同神靈的賜福能量與專長職掌有別,因此不同的佛牌具有不同的神效(例如避險、招財、趨鬼、鎮煞、增人緣或防小人等)。
佛牌發展脈絡
時間段 | 事件 | 相關佛牌/特點 | 主要用途 |
---|---|---|---|
公元1世紀後期 | 泰國半島地區出現佛像 | - | - |
約1400多年前 | 最早佛牌(帕洛佛、帕奔、帕空)出土 | 泥土、錫等材料製成 | 功德、鎮廟之寶,未佩戴 |
古時戰爭頻繁 | 僧侶為保存佛法製作佛牌雛形 | 泥土、經粉、香灰製成的佛像 | 功德、鎮廟之寶,未佩戴 |
第二次世界大戰 | 軍人開始佩戴佛牌 | 各種功效佛牌 | 護身、增勇氣、信念、作戰能力,開始個人佩戴 |